
大概20斤的“营养土”10元一袋,看起来像煤渣配资网站排行,还散发着一股臭味,类似单品销量却超200万件。而且这所谓的“营养土”,重金属含量超标,含有镉、铅、锌、铜、镍、铬……这是怎么回事?
近日,据媒体记者调查发现,在江苏省淮安市、安徽省亳州市等地,一些具备一般固废处置资质的工厂为了获取处置补贴费用,大量接受未经中和无害化处理的污泥,以及废弃渣土等,用这些作为原料制造假冒营养土的“毒土”。
我国实施的有机肥农业行业标准中明确规定,生产原料禁止选用污泥、粉煤灰、钢渣等存在安全隐患的禁用类原料。这些“毒土”却堂而皇之地大量流入市场,消费者一旦将其用于种植花草甚至蔬菜,不仅种不好,还会损害健康。有研究表明,人类长期食用受污染食物、接触高浓度重金属可能导致器官损伤、重金属中毒和慢性健康问题等不良影响。
而对此,有些商家是明知故犯。有商家坦言知道有消费者是买去种菜的,还有商家承认工厂品控随机,根本没能力去除重金属。
“毒土”不仅对消费者个体不利,长此以往,还会破坏周围的土壤生态,增加植物毒性,对自然环境造成全方位的、不可逆转的破坏。基于此,有专家特别提醒,城市居民不能将重金属超标的营养土作为普通垃圾随意丢弃,建议物业和街道管理部门协调回收此类产品,转移至相关处置单位统一进行无害化处理。
但更重要的行动,应该把目光投向源头,加强对源头的监管和控制。
从源头上来说,厂家的恶意令人愤怒。有的厂家具备固废处置资质,却不加处置,拿了处置固废的补贴,却省去了处理费用,还赚取了“营养土”的钱,获三层收益;有的厂家虽然没有固废处置资质,没有赚取补贴,但他们将“毒土”拿去卖,几乎是无本买卖。这些厂家以损害消费者健康和污染环境为代价,赚昧良心的钱。
而那些拿到资质却“挂羊头卖狗肉”的公司,是如何拿到资质的?在调查中,有一家具有官方固废处置资质的公司,打着蚯蚓养殖项目的幌子通过环评获得一般固废处置资质,拿到了污泥利用的许可,私下里却大量接收它资质范围之外的工业污泥、生物灰等固废,赚取补贴处置费用,加工制成“毒土”售卖。怎么,这官方背书的资质反而成了污染的最佳掩盖?监管部门就这么重批轻查?
要知道,2022年9月发布的《污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实施方案》明确要求,“要对污泥产生、运输、处理进行全流程信息化管理,做好污泥去向追溯”“污泥处理企业应当依法将污泥去向、用途、用量等定期向城镇排水、生态环境部门报告”。有关部门做过污泥去向追溯吗?仔细看过报告吗?
别说对企业的监管是否到位了,就从企业的嚣张姿态看,是监管的跑冒滴漏现象才让这些问题得以存在。负责工业污泥处理的商家手段百出:拉污泥的货车的运输不登记,甚至关掉监控,让驾驶员上交手机,“全程保密,不留痕迹”……他们还都是一副“上面有人”的“拽态”,用自己跑了多少趟市场监督管理局来论证这是“在刀尖上行走”、稍不小心就“容易进去”的“水很深”的生意,毫不忌讳地炫耀得靠“上面”的人牵线,表示“没关系做不动”“都是关系户”。
这些炫耀到底是真是假暂且打个问号,但“毒土”市场庞大、网购平台监管缺失、行业本身监管漏洞百出等问题是显而易见的。有些地方村干部直言涉事工厂是典型“散乱污”,但已存在多年,且当地不少人都知道。所以当地市场监管局为什么不知道?到底是当地市场监督管理局某些人日常懒政怠政、疏于监督管理,还是明知不可为,却在利益驱动下动心,甚至充当“保护伞”?无论是哪种情况,都值得好好查查了。
该事件爆出后,10月28日下午配资网站排行,安徽省生态环境厅、淮安市都已作出回应,表示已全面启动核查。如此快速地直面问题的态度值得肯定,但是消费者们期盼的还是后续更为实际的处理结果,期待政府能肩负起责任,真正做到对“毒土”斩草除根。
亿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